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关注

医疗器械市场之“暗疮”

 

左手是药品,右手是器械,两者是医生的基本工具。医疗器械在医院的使用之广,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就注册性质而言,酒精棉球、检验用试剂、一次性注射器等都属于器械。著名打假医生陈晓兰对此一言蔽之:正常工作的医院里,将医务人员撤出,把药房门锁上,那么除去办公用品,剩下的全是器械。

人们对医疗器械的关注,远远弱于药品。最近,强生医疗器械案在上海宣判,该案暴露出医疗器械行业内部存在已久的问题,再次引发外界对医疗器械种种弊端的关注。

外企垄断

参与强生案审判的法院工作人员介绍,锐邦是强生医用缝线、吻合器等医疗器械的经销商。但在双方2008年的经销合同中,强生约定锐邦不得以低于规定的价格销售产品,在发现锐邦违反规定私自低价后,强生取消其在部分医院经销权,最后还停止供货。

涉及转售价格的纵向垄断认定,一般很难。上海高院此番把相关市场竞争是否充分、被告市场地位是否强大、被告实施限制最低转售价格的动机、限制最低转售价格的竞争效果等四方面情况,作为最关键的考量因素。

上海高院认为,强生在竞争不够充分的医用缝线市场具有相当强大的市场地位,限制最低转售价格行为,排挤了有效率的经销商,不仅排除品牌内价格竞争,还阻挠了品牌间的价格竞争。

这种限制经销商转售价格行为,导致了产品价格被人为推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龚炯说。

大到诊疗设备,小到心脏支架,医疗器械市场一个业内公认的判断是,国货外国货份额三七开。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124.72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4.56%

数据折射现实,对于患者来说,装个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医生乐于推荐洋品牌,价格自然也高出不少;做个检查,所使用的彩超仪、核磁检查设备、生化分析仪等也基本都是国外造,检查费动辄几百上千。

在上海,目前骨科植入物和心脏科植入物领域,跨国公司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价格也比本土企业贵50%左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外科植入物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姚志修说。

价格虚高

现在医用耗材确实太贵了。北京市民邹女士感慨道。邹女士的老母亲做了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出院时的账单让她着实体验了一把看病贵

这份账单显示,病人手术前后住院近一个月,总共花了约17.5万元。在总费用中,西药费、检查费、诊查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床位费7项费用一共加起来也不到2万元。真正花钱的是一项标明为材料费的费用,竟然有15万多元。而这个所谓的材料费,主要就是心脏起搏器和配套的导管等高值医用耗材。

这样的高价中,除了性能因素,究竟有多少水分

有个75岁的老朋友出了交通事故,医院非要安装7万元的人工关节,要不就转院。一位业内人士说,他不得已转院后,所用的同类型关节只花了4万元。这好比你要买车,明明只需沃尔沃,可对方却非要你买法拉利。

姚志修也和记者讲述了自己一个朋友的遭遇:一位香港的老太太,在内地一家医院做手术,安装了人工关节,虽然手术费便宜,但回香港后手术中的材料费却被拒绝报销,理由是超出香港价格1倍以上。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崔书中认为在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医疗耗材,确实存在定价虚高的问题,这也是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介绍,医疗器械业内有一个潜规则:附加值越高、价格越贵的产品越好卖。这也正是医疗器械价格虚高问题集中在高档耗材上的原因,这些产品的价格都是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包括用于心脏手术的支架、球囊、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产品等。

医疗耗材价格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为新技术需要很大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成本;另一方面,也和我国材料技术不过关,导致国外产品垄断有关。

   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医疗器械高级工程师陈玉芳有10年的从业经验,她告诉记者,医疗器械根据使用安全性分为三类,其中的低端医疗器械产品领域技术含量较低。十多年前,经过大量国内资金进入,目前国产产品已经占据了50%—60%的市场。比如注射器,国内就有300多家企业生产,经过近几年的企业竞争与行业整顿,尚有数十家生产企业,已经形成充分的竞争,价格并不算高。

高值医用耗材,如植入心脏起搏器,目前还没有国内企业能够生产。虽说原料成本并不高,但因为技术垄断和专利控制,就能够卖很高的价格。陈玉芳说,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产品,并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价格都是供应商说了算。曾经有人就开玩笑说,想发财不用卖毒品,可以卖支架,因为利润率有时能高达1000%

层层转包

  医疗器械价格虚高,主要问题不在厂家的生产环节,而是流通环节

  除了外资产品垄断的现状外,医疗器械层层转包的代理销售模式,是医疗器械价格高昂的关键所在。

  专家表示,影响医用耗材价格的因素主要是购进价格、加价率和加价水平。根据目前政策,公立医院对低值易耗品及手术中使用的大部分材料不允许单独收费,实行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打包收费政策。允许单独收费的医用耗材实行差别差率,并设置最高加价限制。其中,单价1000元以下的医用耗材,允许10%的加价率。单价1000元以上的医用耗材,加价率为8%,最高加成800元。

  显然,普通医用耗材最高10%的加价率,和高值医用耗材不到1000元的加价水平还不会导致看病贵。造成患者医疗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还是医用耗材销售价格本身偏高。

  医疗器械价格虚高,问题主要不在厂家生产环节,他们的利润并不太高,虚高的部分主要产生于流通环节。陈玉芳介绍,一般来说,一款高值耗材从生产厂家再到广州某家医院,要经过一级代理、华南大区代理、省级代理等多个层级。每一次转手的加价至少有30%的利润可赚。价格越高的产品,加价后的获利也更大。

  广东省物价局的调研报告则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医院中,89%的医院主要从批发企业购进医用耗材,11%的医院分别从批发企业和生产企业同时购进。绝大部分医用耗材都要经过批发商这一中间环节,而流通领域的加价率和加价幅度都缺乏有效监管。

  该报告的数据表明,在中间流通环节,广东省内的高值医用耗材一般从出厂(或进口)到医疗机构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2—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这些医用耗材几经转手、层层加价,由此而虚高的价格严重侵犯了患者的利益。

高回扣“火上浇油”

目前医院诊疗等服务价格偏低的现实,加上企业无孔不入的不正当竞争,部分医生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也乐于通过过度治疗方式以获得回扣。

一位曾经担任医疗器械合资公司总经理的业内人士说,产品定价高,医院、科室、医务人员获得的回扣也高,推荐产品的积极性大,销量也能保证。

姚志修举例说,回扣比例基本都差不多,但进口产品的单价高,回扣自然更为丰厚。假设一个进口人工关节价格为3万元,它的回扣可能为六七千元;而国产的价格为1.5万元,那么回扣也就只有3000元左右。

从近几年曝光的案件中,这种现象便可见一斑:一台美国品牌的彩色血流图成像系统以98万元的价格卖给医院,而送给院长的回扣就达10万元;一台韩国产的三维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卖给医院价格是160多万元,而送给院长的好处费30万元;一个合资的心脏固定器市价2万元,医生回扣就有3800元。

以药养医以械养医

  先来看一个临终病人的治疗清单——上海老人张印月住院三天发生的医疗费用:药品费是5591.46元,与医疗器械相关(含检查与部分治疗费)的费用是2827.16元。

  表面上药费多于器械费用,但问题是:药品在医院的利润率为15%,医疗器械的利润率通常却达到80%——这是业内公认的规则。这是诠释目前医院利润结构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它告诉人们:在以药养医备受指责的情况下,医院已经成功实现了利润分流——“以药养医变成了以械养医

医院对结构比态度的变化是这种改变的一个佐证。药费高一度被认为是看病贵的主要问题,在上海,政府为改变以药养医局面,曾强制规定:药费在病人的治疗费总支出中不能超过40%——医院称之结构比。相应地,医院也根据这一要求给医生下达指标。刚开始时,医院和医生对此都暗暗叫苦,这样无疑是给医院断奶,医生的好处也少了很多。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随着器械营利渠道的开拓,强制性的结构比变成了医院的自觉行为——多用药是企业赚钱,多用器械却是为医院和医生自己赚钱。

监管漏洞

对于上游的强制限低价,下游经销商往往只能无奈接受。反垄断律师郝俊波说,这种垄断案件查处的难点在于,下游企业虽然也是这种垄断协议的受害者,但可能迫于上游企业的压力而不敢抗争,只能被动接受最低转售价格。

另外,采购、定价等环节存在监管漏洞,有着较大的可操作空间,导致医疗器械领域利益链丛生。

一些地方医疗器械价格是由企业上报给行业协会、再上报给物价局备案,行业协会不会随意更改价格,最终导致用谁家的产品、定多少钱的学问很大,医疗器械也成为新的寻租方向。一位医疗器械销售商说。

20114月至20125月,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检察院在医疗器械采购领域连续查办了9件涉14人的腐败系列案,涉案金额400余万元。

有关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应完善医疗器械定价、采购制度和标准,加快打破以械养医格局,加大监管力度,铲除寻租空间。

“运作”生产

  在以械养医的格局下,无数人一夜暴富。许多药厂纷纷改行做医疗器械,甚至有缝纫机厂摇身一变成为医疗器械厂。据了解,上海一位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仪生产商,3年内赚了两个亿。在打假医生陈晓兰的不断举报下,风靡一时的光量子氧透射治疗仪19994月在上海叫停,该市医保局一位官员指出,此举相当于每天为上海节省100万元的医保资金。 

  虽然各种新兴医疗器械外形不同,疗效各异,但操作模式却大同小异。一位医疗器械商曾向记者透露了如下操作秘诀:

  第一,发明一个与治病有关的产品(不论效果如何),并申请专利。这样做不仅是为保护知识产权,更是靠它打市场。 

  第二,向药监局申请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它意味着产品拥有了合法身份。当然,这需要背后运作。与药品相比,运作成本相对更低,空间也更大。 

  第三,在异地找一个小作坊进行代加工。之所以选在异地,是因为器械的监管遵循属地原则,只要证照齐全,外地药监部门通常不予过问。 

  第四,到物价主管部门进行价格认证。同样一番运作后,最后批准的价格通常就是报上去的价格。

第五,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代理商,条件当然是比药品更高的扣率。至于如何搞定医院,那是他们的事,我所做的只是提供产品的相关证照,保证产品的供应。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安全起见,这种产品尽管未必有治疗效果,但也绝不至于到假药害人的地步。

虚假宣传

今年223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可喜安公司用虚假宣传、“绑架亲情”等手段,忽悠老年人购买床垫等价格不菲的所谓保健产品,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医疗保健产品领域,通过现场体验并辅以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消费欺诈的事件屡有发生,不仅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扰乱了市场秩序,应引起各级机关的高度重视。

  当前医疗保健产品市场体验式营销中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

  一是隐瞒实情夸大宣传。被曝光的企业中,多为二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其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登记表中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和产品禁忌都有严格规定。一些企业在宣传中,利用中老年人对医疗器械知识的不了解,夸大医疗器械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如此次曝光的可喜安理疗床垫,在产品说明书中未出现“治疗”字样,但是产品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风湿、胃脘痛、便秘、痛经、失眠……产品被宣传成可以医治百病的万能“医疗器械”。

  二是搭“器械”车售“附属”品。为吸引中老年消费者,可喜安公司工作人员称呼前来体验的中老年人“爸爸”、“妈妈”。讲台旁放着奖品,只要体验者带来新的体验者,就会得到“药石”类产品奖励。有的还搭销售医疗器械的车,宣传销售其他产品如“药石”、“长寿石”等附属品或理疗产品。少数中老年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纷纷购买超出实际价格10倍、20倍的某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某品牌净水器。

  三是夸大病例进行恐吓诱惑。经营者十分清楚所经销的医疗器械的作用,也知道夸大医疗器械的作用是被禁止的行为,但为了追求效益,让更多人购买产品,便用“健康讲座”、“体验者谈体验”、“好转反应对比”等方式,尤其是利用影像资料的视觉效应,夸大病例,夸大治疗作用。其中,最多的是“体验者谈体验”,由台下上来一名“体验者”,以过去患上某某疾病通过试用保健品一段时间,感觉病痛减轻或消除,于是感谢发明人、感谢经营者,或以健康与金钱哪个更重要来对比,诱惑中老年人购买产品。

  四是利用获奖专利证书误导消费。利用中老年人对“获奖”、“专利”、“认证”知识了解得少、迷信权威的心理,不但在醒目的地方悬挂上述证书影印放大照片,还安排专门课程向中老年人介绍这些证书的来历、意义。实际上,这些专利证书多数是外观设计专利,只能证明产品外观上与另一产品的外观设计不同,没有实际的治疗作用。但有的经营者将这些证书宣传成医疗器械的专利,借中老年人对这些知识的欠缺和迷信心理误导消费。

医疗保健产品市场体验式营销中的虚假宣传会造成很大社会危害。如拉人体验有奖、协助销售产品有奖,上级店给下级店按销售额不同、销售人员不同、销售产品不同,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极易演变为传销或变相传销行为。另外,体验厅里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且高龄人员多,消防安全设施不完备,易造成人员伤亡;在没有医护专业人员在场的情况下,使用医疗、理疗器械或保健品,可能给消费带来安全隐患。

假货横行

  强尔脉“神毯”——普通热水器专利谎称高科技。

  “睡上强尔脉,通经活血脉”,强尔脉水疗能量毯的广告打得铺天盖地。电视广告称其对风湿、腰腿疼、前列腺、心脑血管等疾病能彻底治愈。然而有市民反映,用了一阵发现没什么疗效。

  记者在其产品说明上找到两个专利号:ZL.98114193.5ZL.01113944.7。经查证,前者对应的是无声电极板加热热水循环器,后者对应的是压差式电热水循环器。可广告中,这两个“热水器”专利摇身一变,成了航天温热循环水疗系统和火箭升空远红外热能疗系统这样的高精尖技术。

  根据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治疗仪属医疗器械范畴,归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理。我国医疗器械执行分类管理,按医疗效果影响由弱到强分为三类,分别由市、省及国家药监部门审批。

  按照强尔脉水疗能量毯宣传的功效,它至少应该归属为二类医疗器械,然而其产品包装上,连代表最低档一类器械的市一级批号都查不到,而这一种批号就是一包正规的药棉签上都会有。

从调查的情况看,这还不是个别现象。记者在医疗器械店较为集中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附近,随机走访时发现,几乎每个店都能找到这样的三无产品。

低端市场 竞争惨烈

据了解,以三件式5ML一次性带针注射器为例,其最低的生产成本在0.15/支左右,如果使用高透明塑料原料,配置优质注射针、胶塞等,其正常成本应该在0.18/支左右。然而,在我国西部以及北方的一些药材或医疗器械批发市场,5ML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市场零售价甚至很多低于0.15元。对此,造成这种销售价格严重偏离了正常生产成本的原因,是一些小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降低生产条件、使用劣质材料甚至偷工减料等。

这种劣质产品可能暂时还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危害,但是,这种潜在的伤害是存在的。

一次性输液、注射产品的价格战正反映出这个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一次性医疗器械生产的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生产需要的投资不是很大,因此,不是很高的市场进入门槛造成了大批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2008年,市场容量仅30多亿元的一次性输液器市场,却容纳了300多家企业,且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

早在1997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就发文指出,普通一次性注射器企业已经饱和,今后将不再接受新企业的报批。但随后,由于审批权下放到各省,很快就出现了很多生产一次性输液、注射产品的企业。企业的利润水平也一降再降,毛利由原来的40%-50%下滑到目前的亏损状态。除了产能的饱和以外,目前各地医疗卫生部门不规范的招标问题也是造成价格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之道

  专家建议,欲肃清当前混乱的市场,可采取的措施有:

(一)加大法规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的守法意识。为提高涉械人员的管理能力,监管部门应通过制定定期培训制度,保证培训工作不走过场,全方位、多层次,经常性地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专业知识水平,促使相关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自觉做到依法经营,在行业内筑起一道法规防线和技术防线,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法制氛围。

   (二)加大监督力度,提高药监部门的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器械质量,杜绝假、劣产品。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严厉查处经营、使用无注册证、无合格证、过期医疗器械,违法购进医疗器械,制售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对无证经营医疗器械的活动,要坚决取缔。严禁从非法经营单位或个人手中采购医疗器械,对购进假劣医疗器械,造成医疗器械事故的医疗单位或个体行医者,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单位领导者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将质量管理人在职在岗情况纳入诚信考评。现行医疗器械管理法规规章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不落实在职在岗问题没有做出相应的强制要求和处罚。为此,基层监管部门可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将质量管理人员在职在岗情况纳入诚信考评内容,连续两次以上检查时质量管理人员不在岗的直接将考评等级降低一个级别。在企业申请开办时,要求企业必须与质量管理人员建立用工合同,并有劳动部门的认可,解决质量管理人员形同虚设的问题。

   (四)继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投诉举报。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有线广播、有线电视 以及黑板报、宣传挂图等特有的媒介、载体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和教育,普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知识,提高他们依法用械的意识,鼓励群众大胆地举报生产、销售假劣医疗器械的人和事,树立起人人关心、支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良好社会风气。使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医疗器械的日常监管工作中来,为依法治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国企亟须抓机遇树信心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我国经济的发展、医改的深化、对卫生计生领域财政投入的加大和医疗服务量的大幅度增加等种种趋势表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据透露,国产医疗器械在政府采购中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

从国内组装到中国开发

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348家,其中国家重点监管的高风险医疗器械工业企业829家、省级重点监管的工业企业1175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排在前六位的省(市、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山东。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医疗器械监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变化很大。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一些成像诊断设备已从中国组装发展到中国制造甚至中国开发生产,国产血管支架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80%左右,国产彩超机占60%左右。

我想特别提一下国产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情况。该负责人说,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有效的磁共振设备注册证有84张,其中国产磁共振系统注册证53张、进口磁共振系统注册证31张。在国产磁共振设备中,永磁型系统注册证有39张,超导型系统注册证有14张,涉及生产企业20家;在进口磁共振系统中,永磁型系统注册证有7张,超导型系统注册证有24张,涉及生产企业6——从中不难看出,国产磁共振系统发展势头迅猛。

消费信心 亟待建立

业内专家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以产值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的为主,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产值最大的企业也不足60亿元。与国际排名前40位的医疗器械企业相比,国内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在主观方面,目前患者和医疗机构对国产医疗设备仍然信心不足、使用依从性不高;在客观方面,国产医疗设备的性能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售后服务相对较差。

国产医疗设备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医疗器械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抓住医改深化的历史机遇,实现快速发展。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医改要推广适宜装备技术,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应该以此为导向,积极开发生产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要抓质量、抓政策、抓采购、抓宣传。同时,政府、卫生计生服务体系、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亟须增加沟通、走合作共赢的道路。

市场机遇 前所未有

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有关负责人还透露,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入2000亿元支持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中央投资达1100亿元左右。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在业务用房建设完成后需要装备大量医疗设备,政府采购将首先考虑国产设备,这对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来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的10个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农村急救体系建设、中央投资重点扶持的2300所县级急救机构建设、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院建设、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

据分析,急救体系装备指挥调度系统、急救车辆和必要的车载急救设备、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信息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儿科诊疗设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设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都是需求较大的医学装备。其中,农村急救体系急救车辆配备将获投资23.73亿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总投资72.5亿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项目总投资约44.52亿元,将装备约2.2万台(套)相关设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项目配备量约2000台。

专家建议:提升竞争力要齐头并进

分析国产医疗器械市场占有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匮乏。行业准入要求低,产业化规模较小。起步较晚,产品的成熟度低、故障率高,配件损耗快,技术、售后服务也跟不上,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声誉。

1.加大医疗器械产业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在医疗器械研发方面的投入长期不足,且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学校,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总销售收入的2~3%左右。建议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并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新产品的自主研发,做好创新链、产品链、产业链、人才链的布局。

2.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医疗器械评测平台。质量监管体系力量相对薄弱也导致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信心不足。因此,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医疗器械监测平台,以保障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3.建立医疗器械研发与临床试用一体化中心,促进企业与大型医疗机构的合作。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医疗器械息息相关,临床的新方法新技术需要医疗器械的辅助与支持,而医疗器械的改进与创新需要临床提供第一手的需求信息。因此,建议在大型医疗机构成立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医疗器械研发中心,既能为新的医疗器械提供临床一线的测试和使用范本,促进其推广,也使医疗机构直接将临床需求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建议产品审批部门研究提前界入措施,对产品创新与成果转化给予指导。

4.完善政策法规,引导鼓励使用国产医疗器械。目前,国产医疗器械还面临审批周期长、产品歧视、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备以及信贷政策不对称等不利因素,这就亟须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包括将国产原始创新医疗器械纳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置目录,并作为医院等级评审的设备标准;合理制订医疗器械招投标计划,合理制订国产医疗器械产品价格确定标准,建立采购程序的专用通道,制定政府首购制度;制定全国统一医疗收费定价原则和医疗保险政策;设立医疗器械研发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等等;加强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国产医疗器械的认可度。提高进口医疗设备的个人报销承担比例。

选购指南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医疗器械市场鱼龙混杂,大家选择时需慎重,各种设备都有它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医疗器械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一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制氧机、血压计等,往往存在着以次充好的现象。鱼跃医疗内销部经理眭秀华告诉记者,有一些产品偷工减料,一些手工作坊做出来的医疗器械都是组装出来的。

  最典型的就是吸氧机,按照要求,氧气浓度必须要达到93%,有的组装吸氧机的浓度达不到,不仅浓度达不到,有些吸氧机会自燃,还有的吸氧机消耗氧气,使用者吸氧,以为吸进去的是氧气,其实吸的是空气。

另外,劣质吸氧机的噪音很大,患者难以忍受,吸氧给予的帮助还不如伤害来得大。这些劣质的吸氧机多数在千元左右,而正规的吸氧机应该在3千多元。

  业内人士指出,还有一些保健器材大多在宣传上让人误认为是医疗器械,能达到治疗的作用,殊不知凡是按摩、振动类的保健器材均不属于医疗器械,达不到治疗或者辅助治疗要求。一些老年人在使用某种医疗器械时就会停止服用基础药物,是非常不可取的。

另外,一些器械在使用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宜。比如,按摩椅对心脏病、高血压、骨质疏松患者和体弱的人不宜用。因为按摩可使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容易诱发疾病;瘦弱者因皮下脂肪较薄,若直接按摩关节部位,容易刺激骨膜,引起损伤和无菌性炎症;就算是身体健康的人,一次按摩也不能超过20分钟。

选购需谨慎:

一看。在购买时,消费者应仔细查看经营单位是否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不要向个人或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购买。

  二查。在购买时,消费者应仔细查验该产品相关资料,如包装上印有的生产企业许可证号、产品注册证号、随产品包装的产品说明书以及合格证等。

  三问。有的医疗器械产品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购买使用,在购买时应仔细询问产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作用机理等,防止误用。

   四索取发票。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索取购物发票。一旦发现经营单位没有相关证照或者怀疑产品质量有问题时应及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投诉举报中心投诉。
更多>最新动态
更多>时政要闻
更多>质检公告
版权所有:食安天下(北京)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0-2014 www.cfda.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号楼2层101-140      邮编:100088    服务电话:18610000365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402369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5985号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害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