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特别关注

“中药”病了


 

 

                     

近年来,养生进补大行其道,中药材质量却每况愈下。一直以“简、便、验、廉”享誉海内外的中草药,已“廉价”不再,价格暴涨,且“假货”横行。即使华佗再世,空有万张良方却无良药,奈何?

综合这类案件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掺杂使假就是一大热点。以2012年为例,中药类投诉举报占整个药品类的49.8%,数量多、监管难、影响大是这类产品的突出问题,其中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市场存在的问题又更为凸显。

 “保守估计,药材市场上至少有两成是假货。”一业内人士说。

 “药材专业市场是造假专业户,这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主编赵润怀说。

中药材掺假影响中药饮片质量,无论是对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还是对患者生命健康,负面影响巨大。针对中药材掺假的问题,各地药监部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但是此类案件在全国各地仍然时有发生。

“药都”亳州也造假

亳州作为四大“药都”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拥有着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药材市场年交易额约200亿元,是历史上有名的药材种植地和交易市场,总产量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亳州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国中药市场的神经。而如今,“药都”也带头造假。

20129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近期安徽药监局查获一批违法染色增重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责令严重违规的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停产整顿,收回6家企业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对12家企业进行立案调查。亳州市经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公司达到58家,所有涉案企业占亳州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20%以上。

其中,安徽国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维涛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药房股份有限公司、亳州徐重道中药饮片厂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用铝盐和镁盐加重,并在药材中掺假;亳州市凯利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并掺假;安徽福春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亳州市贡药饮片厂、亳州市万珍中药饮片厂、安徽海鑫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进行染色;国鑫、维涛、徐重道中药饮片厂等还存在走票过票、贴牌包装等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说,中药饮片在生产中染色增重、掺假使杂是严重的、恶劣的违法行为,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和主要集散地,这一系列案件的查处对于整顿全国中药生产经营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南方多雨潮湿中药材很容易潮湿发霉,并且此前很多企业大量囤积中药材,造成了大量的中药材出现问题,为了保证中药材的外观好看,许多企业违法使用工业色素对中药材进行染色。

还有部分不法厂家对药材进行明矾浸泡,以便于增加重量违法获利,这导致了中药材中的镁铝大量超标。

亳州市药监局新闻发言人梁景堂说,一些药商为了增加药材的重量,事先会将增重剂硫酸镁溶解在水中,然后将水洒在药材上,这样增重剂就被吸收进入药材内部,或者吸附在药材表层,一些内部结构蓬松、质地较轻的药材,很容易被掺入硫酸镁等增重剂。

“有些农民种植的中药数量太大,没法完全干燥,只能通过加重等措施弥补损失。名贵中药材每千克价格动辄上千元,造假的利润相当惊人。”据安徽省一名中药材经营商介绍,增重剂价格每吨仅为数百元,而不同的药材每增重一千克,就可以赚数百元乃至上万元。

除此次曝光的染色、增重、掺假外,硫黄熏蒸法在市场上也大行其道,这主要也应用在原材料上。很多种植中药材的农民选择用硫黄防虫防腐。

亳州中药材市场上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40/千克的和200/千克的黄芪在同一个市场叫卖,金银花的市场价格从120/千克一直到840/千克都有。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价差,与中药材的假冒泛滥现象密不可分。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科长许杜娟说,无论是染色,还是添加增重剂,都会严重影响药材质量,比如非法添加增重剂硫酸镁,镁是人体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摄入过多,可能会引起腹泻、麻痹。

“人参”也未幸免 东北三宝身份尴尬

人参作为“东北三宝”之一,被誉为“百草之王”,是“滋阴补生,扶正固本”的极品,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一支真的野山参市场价至少六七百元至数千元。 然而,即使高价买到的野山参,即使被有关机构“验明正身”的野山参,也可能是成本几十元的冒牌货。

去年,国家药监局投诉举报中心曾接到群众举报,吉林省白山、通化等地主要人参交易市场普遍存在以水参掺硫酸镁制红参、工业硫磺熏制人参、使用白糖硫酸镁增重等行为。这些掺假人参主要流入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再流向全国。

据当地老板介绍,这些所谓的“野山参”其实都是园参。野山参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中,其生长年龄一般在20年以上,而园参是人工栽培的人参,参龄一般为五六年;这种用来冒充野山参的园参叫长脖芦,由于它的外型跟野山参有些相像,价钱又便宜,每支不过10块钱,所以当地很多人用这种园参冒充野山参,而且参须都是502胶粘上的。

每支价值2万多元的野山参光凭肉眼看不出问题,但在X光照射下却原形毕露,每支人参里都内嵌一枚三厘米长的钢钉。

据业内人士介绍,“硫磺人参”是一种典型的造假行为,普通的人参是土黄色,表面干瘪,而硫磺熏的人参表面较为光滑,看起来干净,品相好,送人觉得更好看,但长时间食用会汞中毒,轻者会出现眼红、眼痛、流泪、失眠等症状,重者可能会出现反射性声门痉挛,表现为说话能力下降、吞咽困难、憋气等。

胡柚也“滥竽充枳”

每年全国各大药材市场药商(特别是安徽亳州市场)都到浙江衢州大量收购未成熟的胡柚,加工后掺入枳壳饮片中,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谋取暴利。

衢州,尤其是其下辖的常山县,是中国著名的胡柚之乡。当地很多农民都种有大面积的胡柚果树,甚至于衢州周边的金华也有不少果农种了胡柚树。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成分主要是橙皮甙、柚皮甙。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等功能。

而胡柚皮并不含橙皮甙、柚皮甙。

它们属于同科不同属的植物,是近亲,但性质各异。就像外表相似的两个人,内心却迥异。

这些柚皮和柚子到了中药材收购站,名字就变成了“浙江枳壳”和“浙江枳实”。

“为什么要加浙江或衢州两字,就是为了有别于正常的枳壳和枳实,我们行内人都知道这个,说严重点,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是假冒的。” 一名在浙江省内外经销过多年中药材的生意人说,在业内,衢州当地的医药公司和金华等地的医药公司都不会去收购衢州本地产的“浙江枳壳”和“浙江枳实”,这成了“公开的秘密”。

这些“浙江枳壳”和“浙江枳实”卖到了安徽亳州后,和湖南等地收购上来的枳壳和枳实进行混合。

比例一般是20%50%,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哪怕是药房里的人很多也认不出来。

最难骗的是医药采购部门,如果发现有掺假,他们会砍下一笔钱,如果发现不了,就会蒙混过关。

它们的市场价一般是12元到16元左右一公斤,比市场上正品的枳壳和枳实便宜了好几成。

当地果农说,仅这种“浙江枳壳”每年从衢州销出去的量就超过了三千吨,而全国市场所有的枳壳(主要产自湖南和江西)加起来的量也只有这个数,市场充假比例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药品流通秩序。

看不懂的金银花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曾爆出惊人消息:广药集团子公司广西盈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广西盈康”)生产的维C银翘片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用山银花的枝梗替代山银花花冠,且山银花经过工业硫磺熏蒸,含剧毒砷汞残留。

作为家庭常备用药,维C银翘片的“安全隐患”引发轰动。

随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报称广东宝山堂制药有限公司和广西盈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涉嫌违法使用硫磺熏蒸山银花及其枝叶生产药品。

业内人士表示,金银花与山银花尽管一字之差,然而药理却相去甚远。两个虽然都含绿原酸,但山银花含苜蓿草甘成分甚少,而恰恰是苜蓿草甘药理成分能起到降火作用。”

比以次充好更严重的是工业硫磺熏蒸。为防止金银花腐烂和虫蛀,药材种植户会通过“土办法”、“传统工艺”进行金银花进行保存初加工,多年来,花类药材熏硫磺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现象,同样被硫磺熏蒸的还有菊花、藏红花、三七花等。

 在金银花主产地山东平邑和河北巨鹿,记者了解到,因利益使然,原产地药农往金银花里掺假已是公开的秘密,第一手段是掺加价格较低且外形近似的山银花,这种造假手段一般非专业人士根本分辨不清;第二种手段是掺加价格更为低廉的干槐花;而最恶劣的手段则是使用食盐水浸泡,就是将盐用温水融化,然后倒入装金银花的大盆中,搅拌均匀后晾干。拌盐后,金银花的重量会增加20%以上,这种盐浸过的金银花欺骗性最大,只能通过仪器检测或者口尝的方式鉴别。

 从刚开始的金银花入药,到后来的山银花入药,再到山银花枝叶入药,在很多中药和中药材专家们看来,这种变化存在一定风险。国内金银花领域的专家刘嘉坤多次公开提及这种风险。他认为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却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两者混用,存在安全隐患。

“用山银花枝叶入药肯定是违规的。山银花花蕾绿原酸含量较高,而枝叶中绿原酸含量则相对会低很多。因此,用枝叶来入药肯定会导致维C银翘片中绿原酸含量偏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周超凡表示。  

“中药”变“毒药”

国家食药监局介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的源头,通过染色增重、掺假的中药饮片,会对后续的中药生产、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系统性安全风险,是严重的、恶劣的违法行为。

一批药企违法给中药饮片染色增重,不具个案特性的事实似乎表明,染色增重正在成为药企谋利的“潜规则”。作为制药企业,他们当然知道用化工制剂给药材加工的危害,抛开化学品的直接毒害不谈,即便是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中药饮片是由中药材炮制而成,同样的药材炮制的方法不一样,其药性和功效会改变。因此,违法染色增重,还可能违背了药材炮制工艺的原理,让中药饮品变成不对症的“毒药”。

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表示,明矾虽对人体不会形成急性损伤,但长期摄入,会影响神经系统,研究表明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染色剂“金胺O”又叫“碱性嫩黄O”,它是一种工业染色剂,主要用于纺织品、皮革、纸张等的着色。据悉,它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可引起皮炎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过量食用将损害肾脏、肝脏,甚至致癌,卫生部早于2008年将其列入非食用物质。

“事实上,比起给药品染色,给药品增重更为危害健康”,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周超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那些材质疏松药材,有时会被掺入硫酸盐、氯化钠、糖等增加饮片重量,铝盐和镁盐等化学品加重就更加危险。

周超凡称,中药每一味药都是按克数计量的,彼此配伍也讲究平衡,无端加入这些东西,完全影响了疗效,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变成“毒药”,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中药材最讲究的就是“道地”,是指药材须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生产,并且在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方面都有一定讲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表示,除了以次充好的伎俩,目前中药材的“道地”标准也受到挑战。“药材的产地、水土不能保证,农药、化肥甚至激素的使用都不能避免,饮片在加工、储藏方面也常存在偷工减料问题。中医制药古训讲‘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种标准如今在一些单纯追逐利润的企业里已经看不到了。”

虽然中药大多对外宣称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用药禁忌”等,用“尚不明确”四个字就足以打发;可是,如果中药材在源头上就是假冒伪劣猖獗,染色增重等潜规则泛滥,医生处方就算再高明,还能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吗?“是药三分毒”的风险能不几何级往上增加吗?

鉴于被曝光企业生产的部分中药饮片已进入流通、使用和中成药生产环节,国家食药监局已严令各地方局加大监督力度,严防不合格的中药饮片用于临床配方和中成药生产。

2009年,中药饮片首次位列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0年版的《药典》也重点大幅提高了中药饮片的收录数量,同时中药饮片的报销比例也在持续提高。普通患者如何远离中药的安全隐患呢?专家建议,一是到正规的医院就医 ,二是购买社会信誉度好的药企的产品,三是在煎药的时候,若发现掉色或有异味,一定不能服用。

造假万术

“任你怎么看,都不知道眼前这一堆堆中药材是真还是假。所以,不管药店还是医院在进药材时,都要派出富有经验的验药师,挨个检查,但即使这样还是有漏网之鱼。”有业内人士无奈地表示。市场上的中药材琳琅满目,都是如何造假的?

中药材造假手段也在不断地翻新,有的伪造品竟可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据悉,当前国内中药材,特别是名贵中药材造假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一是冒充。中药材品种繁多,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别。有的造假者会用外观比较接近的植物冒充,如石仙草、羊舌兰等冒充石斛;用亚香棒虫草、尼泊尔虫草等冒充冬虫夏草,而其功效、价格等都相去甚远。

二是染色。掩盖药材本身不良外观的染色手段花样繁多。如用葡萄皮加颜料染制,冒充山茱萸。

三是模制。即根据一些药材的形状先制成一定的模具,然后用其他材料入模具压制。如用淀粉、石膏粉调制入模制造“冬虫夏草”。

四是熏制。常见于檀香伪品。多使用无药用价值的檀香边材木块,亦有用其他类似色泽的硬质木块,喷香精充檀香。

五是造形。将一些物品经过刀刻定形,再打光、染色或缝合加工成一定形状,冒充正品药材。如以鸡蛋、明胶等物质加工成菜花状团块,充紫河车。

六是掺杂。主要是将砂石、泥块、尘土、滑石粉、石膏、明矾、盐、糖等,以各种手段掺入正品药材中。用胶水在虫体表面粘上铅粉,用高锰酸钾等化学药剂浸泡,或者将铅丝、竹签插入虫体。

质问 谁让制药变制毒

一味追求高利润 道德与良知匮乏

国家食药监局对中草药管理向来严格,那么缘何此类事情屡禁不止。“都是利润惹的祸”。药商为了使药品卖相更好,在利润的驱动下铤而走险,对药品大动手脚,以假乱真,以牟取翻倍的利润。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药饮片造假问题尤其严重,主要是由药材资源紧缺、以药养医、不法中药商逐利心理严重等因素造成。

“中草药行业染色增重已经不足为奇,比如,红萝卜包装后充当人参,硫磺熏药等这些都可以归为是中药造假。”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利润的驱动下,这些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

陈其广透露,部分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对药渣采取啤酒浸泡法,或是熏蒸,“伪装”处理成原装药材,重新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期增加盈利。“以药养医也是催生假药频出的原因之一。中药饮片本身盈利空间不大,很难捞到回扣,药材生产商、售卖商便采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中药饮片低价卖给医生,给医生提供赚取高额回扣的空间。”

此外,游资一直是中草药的栖息地。“中草药属农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再加上药材产地单一、收获季节集中,因此炒家不用耗费太多的资金就能控制单一药材的价格,这就导致一些游资进入中草药领域,囤积药材,低进高出。”中国中药协会相关负责人称。

近年来,国家对中草药加强了管理,加上天气灾害等原因,中草药的产量和利润空间均被压缩,这也令游资和商家成为制假造假的联合推手。

中药饮片非法染色增重,是中药产业粗放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产业缺少有效的宏观控制,过多的资本向粗加工领域集聚,催生出畸形竞争的市场格局;另一方面中药产业缺少核心技术的支撑,产业链条过短,中药产业不能从技术转化中提升附加值,利益蛋糕做不大,无法平抑分配环节的利润冲动。

现在,我们看到一些药企的良心已经全面“褪色”,变成了“黑心药企”。没有药企“良心褪色”,就不会有中药染色,不会有“毒胶囊”,也不会出现1.45亿元地沟油制成的药品流向医药市场。而药企“良心褪色”的根本原因是,将“救命”这一药企的宗旨,改成了“获利”,以至为了“获利”而不惜“害命”。

事实上,监管并不是一把万能的尚方宝剑。在一个面临“道德滑坡”困境的市场经济体中,要想彻底解决这些形形色色的食品药品问题,正本清源的做法应该是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氛围,原有集体社会的道德瓦解后,以个体主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急需重建道德信仰。

中药变身“贵族药” 高价是催化剂

3服感冒药将近160元,3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将近200元……面对日益高涨的中药费,原本“简、便、验、廉”的中药,怎么成了普通百姓吃不起的“贵族药”?

“我们原来都说农产品涨价厉害,但和中药材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日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呼吸科主任医师张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前他给患者开一服药基本在六七元钱,现在20元以下的中药基本开不出来了。

“中药材出现10年来最疯狂的涨价时期,我粗略算了算,常用的中药材70%-80%价格上涨2倍以上,今年相对于去年涨上来的价格回落的品种,只有很少几种。”张伟说。

“党参每公斤从28元涨到了70元,双花每公斤下不来320元,麦冬每公斤从80元涨到了180元,太子参从不到200元现在涨到了560元,而且还在涨,真是太离谱了!”一位连锁药店的负责人称。

从最早的板蓝根,到后来的金银花,从三七绝产到现在的太子参暴涨,最近几年里,中药市场可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在领军角色的“走马灯”之下,一个个涨幅纪录被刷新,演绎着关于中药材的市场“神话”。中药近期以来涨势汹汹,被网民惊呼“药你命”。

“现在的中药太贵了!”药店老板这样抱怨,医院中药师也是这样抱怨,消费者更是叫苦不迭。

原来是谁有钱谁看西医,现在成了谁有钱谁看中医!治感冒的中药比西药贵10倍。

  金银花、麦冬、双花,就是3味普通的中药材,曾经帮助无数的感冒患者摆脱病痛,但现在这些曾被贱称为“草药”的东西,正在改变它们的平民本色。“草药草药,价格不便宜怎么会叫草药呢?”老中医杨志瀚行医30多年,手里开出的药方已经不计其数,但最近几年,他写方子时手越来越沉。杨志瀚介绍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一个感冒药方抓足一个疗程,最省也得超过100块钱,还不如吃阿奇霉素来得便宜,“吃7天中药花100多块钱,吃阿奇霉素才花不到10块钱,这个账谁不会算啊?长此以往,大家都买西药,中药就没人买了!”杨志瀚说,他最担心的,是原本以低价亲民的中药,逐渐因价格因素丧失市场,这将对中医药的发展造成沉重的打击。

中药材涨价不光给市民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它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掺假造假。中药材批发商王安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河北安国一趟,他说,现在市场上中药造假可以说已到了泛滥的地步。“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以前你给整株三七抹一层药粉子,撑死多挣个三块五块,现在就能多挣三十五十,谁不想多挣点钱啊?”王安介绍说,现在市场上最常用的中药材有300多种,安国当地有售的则多达500多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性,就连常年跑药的药商也不敢说全都熟悉,所以想要在中药材里做点“文章”,其实难度并不大。加水掺渣已是常事;拿下脚料磨成粉往药株上抹,也不算新鲜;碰到以次充好、陈货翻新,也都是得过且过。

监管难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宣庆生说:“药材是否染色、增重等,外观看不出来,需要监管,难度很大。”

据悉,把控中药材产业链上游的是多、小、散的个体商贩,对其进行监管难度很大。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说:“从种植中药开始,药农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知识、经验不够而对中药的产地、种植、生长周期造假。在流通过程中,药商从药农手中收购中药,一些不法商贩会把手中的药材经过再加工或者找一些形似的动植物来替代真正的药材,再把药材卖给药厂。中国目前有两大药材集散地,一个是安徽亳州,另一个是河北安国县。大部分的药厂、药材中间商都是从这里批发药材。集散地的药品分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三等品的药材很多都是真药材、假药材掺在一起售卖的,一些小药商、药店甚至是一些医院为了图便宜,就会选择三等品,回去后又当一等品卖给消费者。”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砍来当柴烧。”骆诗文说,药材采收本有严格年份、时节,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跟烂木头并无二样。但现在中药材市场价格起伏很大,遇到价好的年份,农民和采购商都会急着提前采收。

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会长许锦柏介绍说,当前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然后统一交由收购商,再卖给生产企业,受利益驱动,在生产环节农户可能会过量使用农药,在流通环节药贩可能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

也就是说,从原料药、到中药材、再到饮片厂、最终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多个环节,监管部门很难排查或追溯。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处一位负责人说,执法人员日常监督发现,一些经营者采用柜台展示与产品交易分开进行、场内谈价场外提货等方式规避监管。

衢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国庆说,由于销售者往往会打着农产品营销的“旗号”交易,面临的监管难点是取证。

南京市药监局安监处处长高强表示:西药的专属性比中药强得多,比如讲,一种化学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我们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就可以把它准确的测定出来,而中药做不到这一点。

中草药有几百味,分为植物类、矿物类等,这些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各有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国家在实际管理上也存在难度。

人才缺乏是突出短板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基层执法人员表示,专业鉴别技能差,是监管部门遇到的一大难题。鉴别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单靠肉眼很难辨别真假。

“什么是野山参,什么是移植参,什么是普通人参,只有老药工能分清楚。”一中药店工作人员说,中医药人才匮乏有个很直观的体现,即使在中医医院内,中医药医务人员仍占少数,西医药人员占大多数。

“中药饮片的检测设备比较贵,要求一些小的民营企业购入不现实。” 上海市中药质量监督检验站副主任药师叶愈青说,同时,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当前中药饮片抽检难度大,“一方面,由于中药检测的特殊性,懂得中药饮片药性和鉴真识假的人员较少;另一方面,现有的快检设备多是针对化学药品及抗生素药品的,缺乏针对中药饮片的快检设备。”

人们盲目追捧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认为,中药之所以造假泛滥,一方面是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盈利,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很多人开始盲目使用贵重中药材来保健。“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验积累,人们对它的传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盲目使用贵重药材,可能并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助长造假之风。解决造假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仍在普及科学,使普通的消费者能用科学的眼光来检视传统,分清真伪。”

“我认为,总是想要依靠各种滋补的药材保健,其实是一种偷懒行为。”纪小龙说,想要强身健体,不是一副药就能做到的。对于保健养生,不同年龄的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适合的保健方法,而不是盲目追风。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购买补品进行所谓的调理身体、滋补养生,在一定程度是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然而,有专家在很早以前就曾经发出呼吁,不要盲目地食用补品,特别是一些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是应该不能盲目地食用。

“是药三分毒”,吃药都是因人而异,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有些补品也许并不适合目前的身体状况,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吃的起了作用,自己也拿过来服食,这样也许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造成身体的负担。

拯救中药 多管齐下

业内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染色、掺假使杂的问题,还需多管齐下。

其一,制定统一的中药炮制标准。专家认为,当前各地应按照国家标准,尽快提高地方标准,严格把握中药饮片的药源、药用部位及加工炮制方法,并从有效成分、浸出物、杂质检查等关键环节对中药饮片生产加以控制,促使饮片生产企业按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生产行为。

其二,对冠名贴牌的问题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强调,药监部门应对冠名贴牌企业加强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实行“一票否决”,立刻终止其冠名贴牌行为,并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

其三,多方充实检测队伍。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孙裕建议,吸纳一些药厂的执业药师等专业力量参与药监部门督查;同时药监部门应建立长期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质量验收、真伪鉴别等方面的技能;药监、公安等多部门应开展信息互通、执法联动严打制假售假。

其四,从种植源头把控中药质量。当前应加大对种植户的教育,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将散户集中起来,并加快建立追溯体系,从源头把控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其五,形成群防群治格局。欢迎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可直接向当地行政主管部门举报,也可以向食安天下网(www.cfda.net.cn)等专业食品药品安全网站进行在线投诉。

2013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财政部联合出台了《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规定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等进行举报的普通百姓,可获得最高30万元的奖励金。

我国食品药品产业链长、环节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经营乱,高科技、网络化、隐蔽化制假售假问题日益突出,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更多>最新动态
更多>时政要闻
更多>质检公告
版权所有:食安天下(北京)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0-2014 www.cfda.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号楼2层101-140      邮编:100088    服务电话:18610000365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402369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5985号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害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谢谢!